中新網12月22日電 學者、詩詞家葉嘉瑩視詩詞為“民族生存延續的命脈”,她著作等身,一生為學,甘願做中國古典詩詞的“擺渡人”。2014年,適逢葉嘉瑩90華誕,在她的九十年生涯中,執教地域之廣、時間之長、受眾層次之豐富都堪為華人教育界之奇跡。因在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取得的巔峰造詣以及對中國古典詩詞教育的卓越貢獻,葉嘉瑩獲得“2014年中華文化人物”提名。
   一任流年似水東,唯對文字不馬虎
  葉嘉瑩出生於1924年,別號迦陵。1945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為加拿大籍華人,現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她幼承庭訓,17歲考入輔仁大學,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也是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
  葉嘉瑩對詩詞以心相許,雖歷經磨難,但矢志不渝。出版有《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靈谿詞說》《中國詞學的現代觀》等專著近20種,《迦陵文集》10冊,“迦陵說詩”“迦陵說詞”系列,2013年起臺灣陸續出版《葉嘉瑩作品集》20餘冊。201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人間詞話七講》,引來好評不斷。同年5月,南開大學舉行“葉嘉瑩先生九十華誕暨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全球各地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圍繞她的詩詞曲創作、治學思想和教育理念展開研討。
  年事已高卻仍然高產,晚輩們常驚訝於葉嘉瑩的工作熱情。她的生活極為簡單,兩個三明治、兩個水果、一杯開水就可以在圖書館度過一天。如果說人一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那麼與她對生活的“不珍重”相對應的,是葉嘉瑩一生對研究資料的無比珍惜。助手張靜曾笑葉嘉瑩說:“您對什麼東西都馬虎,就是對文字不馬虎。”之前每年回國講學,她都要帶著成箱的研究資料,回加拿大時再把所有的資料打包帶走。直到葉嘉瑩決定晚年定居南開大學,她已經陸續帶回來數十箱研究資料。教書七十餘年,她積攢了數千小時的講課錄音需要整理。在她的設想中,即使有一天自己不能站在臺上,也不能講課,至少可以指導學生整理過往的那些詩詞研究資料。
  她常用自己極為崇敬的詩人杜甫的詩句“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自勉。她說,能夠做到哪一天,自己並不知道。但一定會盡最大的力量,把詩詞的美好傳統傳播下去。
  葉落歸根再出發,願做詩詞“擺渡人”
  葉嘉瑩出生在軍閥混戰的亂世,年少求學又遭逢抗日戰爭,時勢動蕩,24歲婚後隨夫赴台,遭遇臺灣“白色恐怖”,又被迫居留加拿大,自此遠離故土,漂泊流離數十載。北平、臺灣、美國、加拿大、天津,構成她人到九十的漂泊地圖。葉嘉瑩說,“我平生都不是自己的選擇”,“這就是命運。”然而,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的教育和傳播,既是她的選擇,似乎也是她的命運。
  葉嘉瑩是為詩歌而生,是她的“根”所在。她一輩子從事教育,曾在中國大陸、港台、加拿大、美國等大學任教。除大學講課,葉嘉瑩更熱衷於在中小學和幼兒園講述古典詩詞,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詩人或學者不願去做的事情。她在國內率先建議“振興傳統文化提高國民品質要從幼兒園和中小學做起”,並上書時任總書記江澤民,得到積極回應。自1979年起,她開始每年回祖國大陸講學,為當時百廢待興的古老的“詩的國度”註入詩意。葉嘉瑩說:“我之所以這麼老還在教書,是因為中國有這麼多寶藏,但現在的年輕人走不進去,如入寶山空手回,那麼多國人守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寶藏,一無所知。我願意把我所知道的都說出來,因為我知道而不說,則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我希望說給年輕人聽,這就是我生命的目的。”
  葉嘉瑩曾說:“每講到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華',我眼睛裡面都是淚水,因為我不知道哪一年能夠回到我的故鄉。”在度過了35載越洋奔波的生活之後,2014年秋天,身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的葉嘉瑩決定告別楓葉之國,正式回國定居。在南開大學,她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並且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用於獎掖師生。
  葉落歸根,葉嘉瑩求的不是安定,而是一個新的起點。為了給定居後的葉嘉瑩提供教學、科研和生活便利,南開大學決定籌款修建迦陵學舍,校方消息一齣,立即得到海內外眾多人士的支持。葉嘉瑩說:“我覺得無以報答大家對我的厚愛,只有繼續努力工作。”
  多年前,葉嘉瑩為蓮葉田田的南開馬蹄湖寫下過“蓮實有心應不死”的詩句。她從考古學雜誌得知,漢墓里千年的蓮子居然能培育出花朵。她說,人生寒暑很容易就過去,但自己有一個“千春猶待發華滋”的“痴夢”——在千年以後,自己結下的蓮子還能開出蓮花。
  “中華文化人物”是中國首個專門針對全球華人文化領域的人物評選活動,自2009年12月正式啟動,今年已是第六次舉辦。“2014中華文化人物”活動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主辦,頒授典禮定於2015年1月6日在武漢舉行。  (原標題:詩詞家葉嘉瑩獲“2014中華文化人物”提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c81wcuv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