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是長沙市最新、最大、最具發展潛力和後發優勢的城區,區域綜合實力位列全國市轄區百強。近年來,我們圍繞打造“省會長沙最亮麗的名片”和“湖南統籌城鄉的示範區”的目標,緊緊抓住全境納入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區的發展機遇,依托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思路,全面推進現代化公園式城區建設,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望城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子。
  一、堅持城鄉互動,把統籌發展作為同步解決農村問題和城市問題的金鑰匙。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統籌區域發展,重點抓好“三個統籌”,有力促進了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一是統籌城鄉規劃。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實施空間、土地、產業、生態、主體功能區的“五規合一”,率先在全省實現鎮村規劃全覆蓋,全區形成了以區域總體規劃為主體、控制性詳細規劃為基礎、各類專項規劃為紐帶的城鄉規劃體系。二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把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盤棋”,著力構建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全區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並向組向戶延伸,基本建立了東西相接、南北相連、整體互動的全域交通網絡,形成了直達中心城區的“20分鐘交通圈”,特別是隨著京港澳複線(望城段)全線通車,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實現蓄水通航和黃橋大道、芙蓉北大道拓改、瀟湘大道與湘江大道北延線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設,望城對接長沙、策應全省、融入全國的開放型交通體系已具雛形;加快推進城市供水、供電、通訊、污水處理、“三網融合”等配套設施向農村延伸,率先在全省實現所有鄉鎮建成污水處理廠、接通天然氣主管道。三是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致力於構建“普惠型”社會保障體系、“共享型”社會事業體系和“創業型”社會就業體系。目前,全面實現居民基本醫療、養老保險城鄉同等待遇,全面解決了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城鄉“三級”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校全部達到省合格學校標準,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初創型企業年均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5500人,農民群眾安居樂業。
  二、堅持環境優先,將望城全域打造成為大公園、大花園、大觀園。始終秉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把望城全域作為一個大公園、大花園、大觀園來規劃、建設和管理,真正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感覺到自然舒適、留得住美好記憶。一是圍繞“水”字做文章。在對全域所有水體進行系統性保護和整治的基礎上,依托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建成蓄水後形成的“城市流動平湖”,投資近5億元,加強流域污染防治,啟動溈水河壩工程,建設斑馬湖、東湖、千龍湖“三湖”濕地公園,構建八曲河、溈水河、馬橋河“三河”生態水網,初步展現出了“景水交融、人水相親”的生動景象。二是圍繞“綠”字做文章。突出森林資源保護和城鄉綠化統籌,積極推進谷山、烏山、黑麋峰、書堂山等森林公園建設,精心打造雷鋒大道、金星大道、普瑞大道、金洲大道等城市綠化帶,持續開展“廣植樹、多栽花、不露黃”綠化行動,近三年栽種喬灌木3萬餘畝、1200萬棵,目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7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5.48平方米。三是圍繞“凈”字做文章。按照“廣覆蓋、全天候、無死角、還本色”的要求,建立了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常態化機制,率先全省成立百姓城管志願者協會,2012年、2013年分別獲全省環境衛生評比第二名、第一名。四是圍繞“美”字做文章。開展交通幹線兩廂綜合整治,推進最嚴格的拆違控違行動,啟動主城區和中心鎮提質改造,打造城市入口標識、市民廣場、雷鋒塑像等節點景觀,深入開展美麗街道、美麗村落、美麗鄉村道、美麗農莊等創建活動,讓城鄉面貌更加清新雅緻、賞心悅目。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註意慎砍樹、不填塘、不挖山,盡可能依山就勢、減少破壞,保留城鎮、村莊的原始風貌和地方特色。
  三、堅持產業強區,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創新發展。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各項工作,2013年全區工業總產值登上800億元新臺階,我區榮獲全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一等獎。一是突出政策扶持。召開區委和政府全會專題研究工業轉型創新發展,出台十八條具體扶持政策,每年在財政預算中統籌安排工業發展專項資金不少於1億元,僅2013年底就一次性為企業和技術人才發放獎勵資金3000多萬元。二是突出園區建設。始終把工業向園區集中集聚發展作為基本要求,著力構建以望城經開區為龍頭,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區中小企業園為兩翼,多點支撐、互動發展、各具特色的園區發展格局。今年2月,望城經開區成功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並躋身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行列。三是突出產業發展。加快有色金屬、食品醫葯、航天航空等產業發展,有色金屬及先進製造產業產值超過300億元,規模位居全省第一,涌現了晟通科技、金龍銅業等行業龍頭企業。近年來新引進項目50餘個,旺旺乳飲、航天新材等項目加快建設,中石油、萬家樂壁掛爐等項目建成投產,工業產業集聚度、龍頭企業帶動力不斷提升。四是突出生態環保。把環境保護作為不可逾越的底線,不再引進以燃煤為原料的生產企業,工業園區範圍以外的鄉鎮、街道不佈局新的工業項目、不考核工業招商指標。加快節能減排步伐,近三年關停或搬遷海利化工、康普通訊等重污染企業8家,完成企業清潔能源改燒18家,工業污水處理率達100%。
  四、堅持一鎮一特,打造“記得住鄉愁”的湘江古鎮群落。按照以“一江兩岸四鎮”為重點的城鎮化戰略佈局,秉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久遠的就越是新鮮的,越是個性的就越是大眾的,越是融合的就越是自己的,越是科技的就越是時尚的,越是生態的就越是現代的”理念,先後投入資金10餘億元,著力打造有歷史記憶、文化傳承、地域特色的沿江古鎮群落。大膽探索,率先開發靖港古鎮。靖港古鎮按照“大保護、大利用、修舊如舊”的開發思路,僅僅1年2個月時間就由一個破敗不堪的湖區集鎮一躍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破解難題,乘勢推出喬口漁都。以拓展融資渠道、盤活閑置資產、開展產業招商等措施破解要素制約,成功引進喬口漁都樂園、杜甫客棧等各類項目20多個,短時間內古鎮常住人口增長了一倍,建設總投入中民間資本達2.3億元,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運營、群眾參與、滾動開發”的新路子。發揮優勢,積極打造銅官陶城。按照“千年陶城、江南古鎮”的發展定位,著力促進傳統陶藝與文化產業、工業旅游深度融合,陶樂之都的魅力指數持續攀升。提升文化,著力建設新康戲鄉。依托新康源遠流長的戲曲、釀酒等民俗文化和技藝,著力建設極具江南水鄉特色的風情小鎮,使新康走出了一條既與周邊古鎮交相輝映又特色鮮明的戲鄉發展之路。以“到靖港尋古,到喬口吃魚,到銅官玩陶,到新康看戲”為主題的“環湘江生態旅游圈”初步形成,鄉村古鎮游獲評全國十大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沿江古鎮群保護性開發的做法被專家譽為“望城模式”。同時,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拓展放權讓利空間,實施有區別的績效考核,在休閑名鎮、生態小鎮等特色化發展模式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基本形成了一鎮一特色、全域共發展的良好發展態勢。
  五、堅持分類指導,促進各功能板塊競相發展。城鄉一體化不是各區域的同質化、複製化發展,而應該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現錯位發展、競合發展。我們根據各區域的基礎條件、山水特色和資源稟賦,著力規劃建設既特色鮮明又緊密聯繫的濱水新城、工業新城、大眾垸、丁銅、生態鄉鎮等五大功能板塊。濱水新城板塊加快“一江兩岸”高效開發利用,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濱江風貌、田園風光水乳交融的新城區。工業新城板塊以國家級望城經開區為依托,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生產生活性服務業,逐步壯大產城一體的產業聚集區。丁銅板塊以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和丁字物流基地為依托,積極發展文化旅游、循環經濟、倉儲物流,努力構建新的特色功能區。大眾垸板塊和白箬鋪、茶亭等鄉鎮板塊以望城國家農科園為依托,積極發展生態農業、體驗農業、休閑農業和古鎮旅游,大力推動由傳統農業生產區向現代農業示範區轉變,著力打造展示湖南現代農村風貌的新名片。目前以特色產業為主導的城鄉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特別是以“農事體驗、農家休閑、農業觀光”為主的休閑農業發展迅速,相繼承辦了中國(望城)第四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節、世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城市(城區)聯盟峰會等重大活動,僅去年就接待游客79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3億元。區域產業的特色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民就近轉移就業,讓農民得到了實惠,近年來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2013年達到21462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1.5:1,優於全市、全省同期水平。
  文/譚小平
  (作者系中共長沙市望城區委書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爭做城鄉一體化的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c81wcuv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